瑞士、开曼、卢森堡离岸避税?都out了,现在是“岸上避税”时代

薪酬福利那些事儿

发布于:2022-11-28 15:16:46

6人浏览过

   特朗普最喜欢的离岸地是巴哈马(Bahamas),

   1987年7月时,特朗普就坐着他的私人飞机波音727飞到拿骚(巴哈马首都),抢购了人家岛上第一家大型赌场酒店—国际度假村(Resorts International),后来在售出时还赚了6,800万美元。

   特朗普最喜欢的岸上是美国特拉华州,

   特拉华,以著名的“特拉华漏洞”,B式的保密规则、税收优惠和商业友好的普通法闻名,

   特朗普称,他有 378家 特拉华公司。

   特拉华州的一座土黄色的不起眼的两层小楼,威尔明顿北奥兰治街1209号这个地址,是28.5万家公司的注册地址(2016年,卫报报道),特朗普和他的总统竞选对手希拉里,都在1209号注册过公司。

   28.5万家,是开曼群岛乔治城南教堂街阿格兰屋(Ugland House)这个地址注册公司家数的15倍,阿格兰屋是1.8万家公司,奥巴马还曾怒斥阿格兰屋为“世界上最大的办公楼,或是最大的税务骗局”。

   16年竞选总统时,特朗普讲,“ 我不使用离岸公司,老实说,我认为离岸公司带来的麻烦超过它带来的价值 ”。

 

   当然,他现在不必用离岸了,

   因为, 美国岸上已经形成了“世界最大避税天堂之一” 。

  

   △一名土耳其客户正在将资产从巴哈马转移到美国内华达州(来源:STEPH DAVIDSON)

   据波士顿估计,15年底,在美国有离岸资金8,000亿美元,这虽远远落后于瑞士的2.7万亿美元,但预计还在以每年近6%的增速增长,增速仅次于香港和新加坡,

  

   △来源:FT

   而同时,根据18年最新金融保密指数,美国的保密指数也仅此于瑞士,超过什么开曼、卢森堡、巴拿马等传统离岸避税天堂。

 

   外媒称, 美国通过撬开瑞士银行的保险箱等各种手段,自己成了“新瑞士” 。

   好吧,今天看“新瑞士”美国的, 避税天堂成长史 。

   上世纪80年代以来,随着凯恩斯主义的破产,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复苏,金融自由化在全球势不可挡,大多数国家逐步放开了外汇管制,货币与资本市场开始无边界地扩张,

   “潘多拉盒”被打开,离岸金融市场迅猛发展,

   加勒比海的岛国们,更是以其完全的自制权,以免税和保密机制为诱饵,开始撒了欢的奔跑着圈全世界的钱。

  

   △来源:网络

   为了抢这杯羹,90年代以来,美国也大力发展岸上金融,

 

   首先, 对非居民 税制改革 ,自1984年7月以后豁免投资组合利息预提税,让外国人放心的把钱投在美国,不收30%的预扣税,

   其次, 在岸上特定的几个州建立自己的离岸地 ,比如特拉华,有独立的、“享有盛誉的”法院,允许提供保密的、低税的公司架构和资产保护信托架构,让外国人能把钱投进来,也让美国自己人的钱也别流到离岸避税天堂去。

   所以,上个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崛起开始,甚至还要更早,美国就丝毫没有落下岸上金融的建设,根本就不比一般的离岸避税天堂差。

   但是,比起瑞士,美国岸上还是差了那么一些些些,

   三百多年来,瑞士银行有严格的保密制度,如果追溯法律,1713年日内瓦会议,禁止任何人透露账户信息,这曾是瑞士银行业最引以为傲的信誉口碑,与钟表业一同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片。

   但是,瑞士的保险箱彻底被美国给打开了。

   随着瑞士银行(UBS AG)的预算赤字和税务欺诈丑闻日益严重,2008年,美国指控UBS(瑞银集团)帮助美国客户逃税,

   迫于美国政府压力,2009年UBS妥协了,UBS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,同意向美国政府支付7.8亿美元了结诉讼,并提供4450个涉嫌逃税的美国客户的账户信息。

 

  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海外避税账户的问题,在奥巴马推动下,一年后,2010年,美国通过了“外国账户税收遵从法案”(FATCA),要求外国金融机构向美国IRS报告美国纳税人的账户相关信息,不合作的金融机构,将被扣缴来源于美国所得的30%预扣税。

   在美国的攻势之下,德国、英国等饱受逃税之苦的拮据的欧洲国家,一改往日对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的放任,也开始不断对瑞士方面采取行动,

   同时,20国集团(G20)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达成了一致:不再容忍长期怂恿逃税的避税天堂啦。

  

   △来源:百度图片

   2013年9月,瑞士和美国达成协议,决定执行美国FATCA,(面对失去进入美国金融体系的威胁,包括百慕大和开曼群岛等传统避税天堂等100多个国家,都与美国签署了相关协议,承诺遵守FATCA)

   2014年5月,瑞士和其他46个国家签署了《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》,承诺执行银行间信息自动交换全球新标准,意味瑞士银行保密制度走向终结。

   在美国的推动及全球金融业透明化冲击下,瑞士银行的保险箱被彻底打开,

评论 0

查看全部 0 条评论

暂无更多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