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师徒制”:人才梯队建设的底层逻辑(中)

员工管理的日常

发布于:2022-05-23 14:34:13

1457人浏览过

03

好师傅的3个标准画像


师徒制到底应该如何落地呢?在辅导企业落地师徒制的过程中,我们有一个四步的标准流程:选师——拜师——学师——评师。接下来,我会围绕这一标准流程做详细解析。很多企业之所以无法落地师徒制,是因为从第一步就走偏了。


我们要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师傅?在选择师傅的过程中,责任人是谁?要想让师徒制推行下去,机制如何设计?这三件事情是我结合自己服务企业的实践,总结出来的三个关键问题。


这三个问题没有解决好,师徒制一定做不好。


选择师傅的首要标准是什么?


有人说是价值观,但是价值观平时看不出来;有人说是态度,但是态度平时也看不出来……你可以观察一下:你信任的那个人,业务能力再强,价值观再好,他要是不愿意教,那他能带出好徒弟吗?


所以,选择师傅的首要标准是意愿度,所谓千金难买我愿意。反过来讲,一个愿意带徒弟的人,他的价值观一定不会差。


第二个标准是专业度。师傅必须有一技之长,这决定了他有没有能力教徒弟。


第三个标准是利他心。如果一个人既有意愿度也有专业度,但是他教一半留一半,点到为止,那么这样的人也不适合做师傅。


综上所述,意愿度解决愿不愿意教的问题,专业度决定能不能教的问题,利他心决定了教多少的问题。这三个标准都是最基础的标准,缺一不可。


有了标准,谁去挑呢?挑师傅可不是一件小事情,因为师徒制的源头就是选对一个好师傅,只有好师傅才能把拥有自驱力的员工带动起来。


既然这件事情这么重要,那么我们要不要把它交给一把手来做?在企业只有几十个人的时候,一把手对每个员工都很熟悉,这时候由他来挑选师傅没有问题。


但是,一旦企业员工超过百人,一把手对每名员工的熟悉度就会大打折扣了。这个时候,谁最有发言权?业务线领导。


但业务线领导又往往无法测试出师傅的意愿度和利他心,这时候人力资源部门就应该参与进来。


因此,挑选师傅需要业务线领导与人力资源部门配合来完成。


师傅挑好了,他立刻就能对一个员工进行带教吗?不行,选师傅就好像给人才选保姆,这个保姆要把人才服务好,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。


后来我发现,香格里拉之所以能够把师徒制在全集团推广得那么顺利,其中有一个关键的机制功不可没——选出来的师傅必须经过一个专门的培训。


培训的名称叫作Buddy System。如何做好一对一的捆绑?如何当好这个师傅?香格里拉集团专门设计了这个带教培训,没有经过这个培训的师傅是拿不到证书的。


拿到证书以后,师傅才有资格去带徒弟。所以,每个部门的档案都会记录哪些人是拥有带教资格证的。如果企业不安排带教培训,那么同样的徒弟扔给不同的师傅去带,最后可能会带出来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徒弟。


选好师傅还不够,企业还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匹配师傅和徒弟。


为什么部门领导会把我交给Judy带教呢?整个部门有4个主管,Judy是其中唯一的女孩子,为什么不让另外3个男生给我当师傅呢?


后来人力专员告诉我:“另外3个男生都是简单粗暴型的,以你的个性,如果把你交给他们带教,估计待两天你就提出辞职了。”


最后我才知道,公司是做过匹配的,力求人以群分。徒弟是什么个性,公司就会给其匹配什么样的师傅。


另外,任何一件事情要持续执行下去,还必须解决动力的问题。


师傅带教徒弟,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那么回馈给师傅的是什么?我在香格里拉集团实习时,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0元,那时候,师傅每个月的带教工资是我实习津贴的1/4。除了与薪酬挂钩,香格里拉还把师徒制与晋升挂钩。


在香格里拉,任何一个干部被提拔之前,都要回答一个问题:你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师傅?


因为香格里拉认为,你只有当好了一个优秀的师傅,未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将帅。在国内,还有一家餐饮企业把师徒制的机制保障用到了极致,那就是海底捞。


我们从海底捞的上市招股书中可以看到,它找到了一种“利他主义”的利润分享机制。海底捞在上市招股书中披露——任何一个海底捞的店长,都可以获得两种薪酬选择中的较高者。


这两种选择分别是:


① 选择A=底薪+其管理餐厅利润的2.8%;

② 选择B=底薪+其管理餐厅利润的0.4%+其徒弟管理餐厅利润的3.1%+其徒孙管理餐厅利润的1.5%。


即使是数学不太好的人也知道,如果能够成功复制出徒子徒孙店,那么薪酬B应该远远高于薪酬A。


这个机制的点睛之处在哪里呢?海底捞给师傅设置了很高的门槛: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当师傅,至少要成为海底捞A级店的店长,才有资格当师傅;成为师傅的店长可以选择5~12个徒弟。


可想而知,这些师傅在收徒时一定会精挑细选,瞄准那些未来可以开店的好苗子。在带教的过程中,师傅更是呕心沥血、倾囊相授,以便徒弟能以最快速度出师,尽早出去开店。因为只有徒弟出去开店,并且徒弟店达到A级,他们才有资格发展徒孙。


这套机制并不是只适用于连锁门店型企业,其他企业也可以借鉴,比如著名的知识付费品牌罗辑思维就借鉴了这套机制。


罗辑思维的组织是扁平化的,内部实行小组制,1个组长带2个徒弟。如果徒弟另起炉灶,接下来半年的业绩有部分比例要算到师傅的账上,这就倒逼师傅竭尽全力去培育徒弟。


与此同时,公司每年都会召开评选会,评选谁的徒弟创造的价值最多,摘得桂冠者会被授予“一代宗师”的牌匾……


这些都是通过机制创新把师徒制和名利绑定在一起的做法,有利于师徒制在企业落地生根。


04

大手牵小手:激活师傅的角色感


选师完成以后,企业最好设计一个确认的流程,即拜师仪式。


拜师仪式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,而是为了让“师徒”彼此找到角色,审视师徒制的意义。


这个过程能够让师傅明白什么是责任——自从带了小徒弟,就要考虑小徒弟有没有饭吃;也要让徒弟知道,在这个新的集体中,他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人。


那么,拜师仪式应该如何来设计呢?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归纳为“两书”。


一个叫聘任书,这是很多企业落地师徒制时最有仪式感的一个环节。


管理者面对这一期所有新进员工,把匹配好的师傅请上台并向其颁发聘任书。师傅在接下聘任书的那一瞬间,身上就肩负起了对徒弟的责任感。


在我们行动教育,当所有新员工结束入职培训以后,人力专员会立刻通知他们的师傅到现场,一对一结对子,把徒弟接回部门。


我们把这个仪式形象地比喻为“大手牵小手”——师徒把手举起来,师傅对徒弟承诺接下来的带教责任。


所以,发放聘任书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仪式,而是要通过仪式激活师傅的角色感,强化师傅的责任感。


另一个叫带教计划书,表明带教不是空头承诺。


在带教过程中,按照时间阶段,徒弟必须掌握的能力是什么,考核标准是什么,谁来考核,带教计划书都会明确列明。


最后,经过师傅签字和徒弟签字,带教计划书正式生效。有了带教计划书,徒弟就明确了自己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应该去完善哪些方面的能力。


通过聘任书和带教计划书,企业就能真正地形成师徒带教的氛围,让师徒带教成为一个真正可落地的标准流程,固化为管理中的一个标准动作。

评论 0

查看全部 0 条评论

暂无更多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