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师徒制”:人才梯队建设的底层逻辑(下)

员工管理的日常

发布于:2022-05-23 14:40:40

2419人浏览过

05

师徒带教的16字方针


了解过选师和拜师,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正题——学师。按照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,我们也可以称其为“承师”。


2019年,有一段时间,我曾不间断地到上海道济堂中医馆去调养身体,在这个过程中,我与几位知名的老中医有过深度交流。


我发现,他们培育学徒的方式就是典型的师徒带教,根据我在现场的观察,每一位老师在问诊中都会做以下动作:


抽查。老师每天都要抽查学徒有没有背诵前一天布置的《黄帝内经》原文。因为这些理论知识是诊断病人的心法,作为医生的学徒,必须熟悉理论源头。


案例教学。结合看诊案例,老师帮助学徒理解《黄帝内经》的原文,因为只有案例才是理论最好的佐证。


鼓励实战。老师鼓励学徒去给病人搭脉号诊,让他们在实战中试错。


及时复盘。老师亲自为病人搭脉,与学徒一起回顾全过程:学徒在观摩中对照复盘,找到自己出错的真因,并且通过文字记录加深记忆;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纠偏,让学徒能够在试错中悟道。


中医师徒带教的逻辑,其实和我们企业中的师徒带教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
在辅导企业的过程中,我们观察到许多企业都存在一种共性现象:即使企业制订了带教计划,师傅也不知道如何去带教徒弟。


师傅最常用的逻辑是什么?把徒弟叫过来,教他做这件事情;教完以后,徒弟一知半解地点点头。


事实上,我们在访谈中发现,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师傅也为数不多,有些师傅甚至直接把徒弟当成打杂的小工。


这些都算不上真正的带教,有效的师徒带教应该像上述案例中的老中医带学徒一样,有非常明确的准则。


根据实践经验,我们把这些准则总结为16字带教方针:我说你听,我做你看;你说我听,你做我查。


这16字方针可以把师徒带教拆分为上下半场。


· 

1.我说你听,我做你看

· 

师徒带教并不要求师傅一开始就教徒弟“怎么做”,而要求师傅先解释清楚“是什么”和“为什么”,再来讲解“怎么做”。


因为真正的教育是教授原理,让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。


我说你听,要求师傅告诉徒弟做这件事情的基础流程;我做你看,要求师傅演示给徒弟看。


这8个字完成了,我们要先停顿一下,不能马上进入下一个阶段。我们还要追加一个动作,即师傅询问徒弟:你清楚了吗?徒弟有什么疑问可以向师傅提出来。


徒弟提出疑问是正常的,这说明师傅的带教是有效的。最令人担忧的是,师傅才讲了一遍,徒弟点头说会了。这种情况背后只有两种可能性:


一种是徒弟天资聪慧,一点就通;另一种可能性更大,即徒弟十窍通了九窍,就差那最关键的一窍还没通。


因此,等待徒弟把疑问反馈出来非常关键。只有在师傅把徒弟的疑问解答清楚的那一刻,徒弟才能将知识真正内化于心。


· 

2.你说我听,你做我查

· 

怎么才能确定徒弟将知识真正内化于心了呢?师傅可以要求徒弟复述一遍,即你说我听。


如果在徒弟复述的过程中,师傅没有听到最关键的那几个点,那么师傅就要立刻做补充来加深徒弟的印象。


最后,你做我查,即学会了原理,徒弟还要进行实际操作。通过实际操作,师傅可以观察徒弟是否充分利用了知识,并在这个过程中检查徒弟哪些地方没有做到位。


我相信只要遵从这16字方针,按照这个流程反复练习1万遍,师傅就一定知道如何带教徒弟了。


但是,我们怎么才能保证师傅在带教过程中没有敷衍了事呢?要保证师徒带教的成效,仅有指导方针还不够,师傅还要在带教的过程中做“痕迹管理”。


我们观察到很多企业存在一种现象:人力资源部门认为师徒带教是业务部门的事情,因此,在带教的过程中,只要把员工丢给业务部门,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似乎就结束了。


这个逻辑实际上是错误的。人力资源部门是新员工的“娘家人”,把新员工送到业务部门之后,对于业务部门怎么培育他,人力资源部门是要进行持续跟踪的。


靠什么来跟踪?痕迹管理。痕迹管理其实就是靠三张表格来管理:第一张表叫作记录表,记录今天师傅教了什么,哪一个环节是最容易出问题的;第二张表叫作反馈表,是给人力资源部门的,人力资源部门后续会对师徒带教的成果进行抽查;第三张表叫作纠错表,就是把徒弟经常犯的所有错误给列出来,人力资源部门会进行存档。


在未来带教员工的过程中,这些经常性错误需要被重点关注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把“学师”的这个流程做透,而这是很多企业都没有做到位的。


从选师、拜师到学师,要保证师徒带教的有效性,我们还必须设置最后的验收环节,以评价师傅是否合格。


师傅带教完徒弟,未来是再也不想带了,还是越带越有兴趣呢?我相信所有的企业都希望师傅越带越有兴趣,但师傅的这个兴趣来自哪里呢?


我们要让师傅有成就感。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级的需求,如果满足了这个需求,企业何愁没有师傅。


那么,我是怎么判断企业的师徒制的推行效果的呢?我就看员工见面打招呼时,称呼最多的是不是师傅。


在香格里拉工作的那几年,我有好几个师傅。每次吃饭碰到师傅,我叫一声师傅,师傅一定会问:“最近你怎么样?需要我帮你做什么吗?”当我取得成绩的时候,师傅的名字会和我的名字一起出现在布告栏。后来,当我的职位越升越高,超过了我的师傅们时,我发现师傅们私底下会和同事说,那个在台上讲课的是我徒弟。


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韦纳曾经指出:幸福最大的来源是他人。因此,给予师傅激励的不是利益,而是成就感和荣誉感。


在企业推行师徒制的过程中,机制设计的核心就是要激发人的成就感。迄今为止,我还经常在课堂上公开表达自己的感谢,感谢在我人生当中影响我的三个非常重要的师傅,他们都在我的人生转折点上给予我导航。


因此,我们一定要通过评定的过程,让师傅充分地感受到荣誉感和成就感,这是每一家企业都应该重视的事情。


06

结语


最后我要提醒一下,师徒制一定是阶段性的。


很多企业让一个徒弟跟一个师傅三五年甚至更久,这是不可取的,因为它会带来两个问题:


一是限制了徒弟的技能提升空间,每个师傅身上都有一种最强的能力,徒弟出师以后,应该朝更高的方向去做规划和发展,所以师傅只需要做阶段性的带教;


二是容易形成帮派,特别是技术型岗位,师徒极易形成裙带关系和山头主义,导致各个业务板块山头林立、各自为政,组织无法协同。


因此,为了避开这两个问题,我们一定要让一个高潜力的优秀人才拥有多位师傅。这样不仅避开了山头主义,徒弟也能够持续学习和吸收各个派别武林高手的精髓,集众家之所长,最终超越自己的师傅——这才是师徒制真正想达到的目的。(本文完)

评论 0

查看全部 0 条评论

暂无更多评论